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郑嘉意 北京报道
7月28日上午,台风“杜苏芮”在福建晋江登陆。截至29日21时,台风“杜苏芮”造成福建省145.45万人受灾,紧急避险转移36.3万人,紧急转移安置15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08万公顷,其中绝收面积456.61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0.53亿元人民币。
(资料图)
而随着“杜苏芮”残余环流一路北上,中央气象台也于7月29日升级发布京津冀晋鲁豫部分地区最高级别的暴雨红色预警。连日来,北京、河北等地出现强降雨天气,多个地区发生洪涝和地质灾害。
应对灾情的过程中,作为风险“减震器”的保险业再度引发关注。由于台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力突出,造成的财产损失巨大且难以防范,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地方政府开始探索针对自然灾害的巨灾保险制度。
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邀请多位财产险公司、再保险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及业内专家,对我国巨灾风险保障体系的建设情况,以及发展方向作出讨论。
何为巨灾保险?巨灾保险通常指对因发生自然灾害,可能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严重人员伤亡进行风险分散和损失分摊的保险。从风险管理角度来看,巨灾保险是对当前设防水平难以承载的灾害进行风险管理的保险制度安排,我国巨灾保险主要是以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为重点。
2022年7月,国家减灾委员会曾发布《“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提出,建立健全巨灾保险体系,推进完善农业保险、居民住房灾害保险、商业财产保险、火灾公众责任险等制度,充分发挥保险机制作用。
近期,受台风“杜苏芮”影响,我国多地连降暴雨,全国多地均有汛情发生,企业、居民财产损失严重,人们把目光再次聚焦巨灾保险体系建设。
中国财产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创新业务部总经理周俊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当前,我国的巨灾险可根据购买主体分为政策性巨灾保险和商业性巨灾保险。
其中,政策性巨灾保险由政府投保,代表为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各地政府补贴的民生类巨灾保险和政府财政风险巨灾指数保险;商业性巨灾保险投保人和被保险人都通常是企事业法人单位,为企事业法人单位所面临巨灾风险提供保障。
此外,周俊华介绍,许多保险公司经营的普通商业保险也包含某类巨灾保障责任,比如企业财产保险、工程保险、机动车保险、责任保险和水险等,甚至包括人身意外保险。“这类产品的保险责任也包括暴风、龙卷风、洪水、破坏性地震、地面突然塌陷、崖崩、突发性滑坡、雪灾、雹灾、冰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风险。”
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已取得一定的进展《“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极端天气趋强趋重趋频,台风登陆更加频繁,降水分布不均衡、气温异常变化等因素导致发生洪涝、干旱、高温热浪、低温雨雪冰冻、森林草原火灾的可能性增大。
作为应对自然灾害的风险“减震器”,当前,我国巨灾保险体系发展如何?
国寿财险对记者表示,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探索巨灾保险制度建设,逐步扩大巨灾保险保障,增强社会防灾减灾能力。其中,由行业统一组织的中国城乡居民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项目已经有39家行业主体共同参与,社会影响力逐年扩大。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进一步表示,近些年,我国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已取得一定的进展。其中,广东省、云南省、黑龙江省、深圳市、成都市针对地震、洪灾、台风等自然风险的巨灾保险试点在灾后的经济补偿和事前的防灾减灾方面积累一定的经验。
早在2006年,《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近年来,广东、四川、浙江等十余个省份结合自身风险特点落地了区域性巨灾保险制度,另外,深圳、宁波、厦门等地还开展了多灾种巨灾保险试点。
以福建省厦门市为例。记者了解到,当前,台风“杜苏芮”所触发的部分巨灾保险赔款已到位。2023年7月28日上午,台风“杜苏芮”登陆后,人保财险厦门市分公司陆续接到巨灾保险项目报案,并于7月28日下午2点10分支付了“杜苏芮”台风登陆后第一笔巨灾保险赔款。截至下午3点30分,巨灾保险项目组共计接到36个巨灾案件报案。
巨灾险之外,我国商业保险的巨灾保障责任持续优化,巨灾风险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增强。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相关部门消息显示,受台风“杜苏芮”影响,京津冀地区报损金额超过7.6亿元。截至8月1日上午10时,北京地区各财险机构收到保险报案6786件,报损金额1.66亿元;截至8月2日10时,天津辖内各财险公司共接到因暴雨天气引发理赔报案4145件,报损金额为4203.29万元,河北地区各财险机构已收到保险报案29138件,报损金额5.54亿元。
瑞士再保险亚太区财产险合约核保负责人张楚莹对记者表示,在此次汛情中,大量车辆被淹、道路损毁、农房倒塌、农田被淹,如果购买了相应的车险、财产险、家财险、农险,受损的个人、企业和政府都可以从保险行业获得相应的赔偿。
张楚莹同时指出,当前,我国的保险深度和密度仍然较低,还有大量损失并不能被保险覆盖。我们需要通过提升风险意识、降低渠道成本、加深产品创新、提供风险服务等手段,减少巨灾风险的保障缺口。
“毋庸讳言的是,我国商业保险的巨灾保障能力仍然不够,全国性、系统性的巨灾保险机制尚有待优化。”王国军表示,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巨灾保险保障缺口。”
持续推进风险减量管理是关键风险减量管理,旨在利用更加专业和先进的科技手段,通过主动介入被保险标的的风险管理而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实现社会风险总量的减少,为投保人和社会创造价值。
2023年1月,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鼓励各公司把风险减量服务嵌入企业管理与生产流程中,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一揽子风险减量服务,构建风险减量服务新模式。
在台风“杜苏芮”引发的暴雨、汛情中,保险公司提供的水浸预警设备、水位监测系统、实时台风损失评估系统可帮助地方政府检测台风走向、低洼路段积水情况,为排水堵涝“抢占先机”,防止灾情的进一步扩散。
例如,人保财险厦门分公司即在台风到来当天完成共94台水浸预警设备的安装,覆盖16个试点小区地下车库、22个积水路段和涵洞,以确保车主、物业、理赔人员收到水浸告警时,及时进场排水堵捞,确保抢险救援及时有效。
周俊华指出,在巨灾险的风险保障体系中,保险行业有专业风险评估能力,能帮助投保客户提前发现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保险行业建立了一体化工作体系,在灾前防范、灾时救援、灾后理赔。”周俊华表示,“灾前做好防范,协同政府部门,运用市场手段提升工程性防灾减灾手段,对政策决策者提出技术建议。灾中开展预警服务,丰富洪涝、降雨、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数据和客户风险感知数据。灾后开展理赔和恢复重建服务。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灾后责任认定,帮助灾区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中再巨灾风险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冯键向记者进一步介绍了公司用于实时台风损失评估的系统——“风·眼”。“这是一款中国台风巨灾模型物理动力学模型为核心引擎研发的实时台风损失评估系统,以每次台风事件为驱动,能够在台风登陆前提前评估未来3~5天1公里网格级分辨率的台风风速、洪涝淹没水深等致灾强度与财产损失。”
冯键指出,在近期的“卡努”、“杜苏芮”两次台风过程中,“风·眼”系统均数字化台风可能损失及地理分布,实时预测分析台风损失风险,为政府应急部门、保险行业客户推送风险评估报告十余次,积极助力国家和保险行业风险减量管理。
王国军对记者表示,当前,头部保险公司在面对自然灾害的风险减量管理方面已有多项成果,灾前预防、灾中勘查已成为常态。
国寿财险对记者表示,公司高度重视大灾风险管理,持续提升重大灾害风险事件的应对处置管理能力。
据透露,2022年,国寿财险共完成风险查勘4.15万笔,同比增长10.70%。针对汛期洪涝灾害风险,收集整理1.1万条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域点位信息,针对1.13万笔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域保单进行防灾防损现场查勘;在灾前向客户出具风险改善意见书1362份,引导客户完成隐患治理的保单1167笔,切实改善客户风险状况,有效降低社会风险程度。
进一步发展仍面临四大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我国的巨灾风险保障体系在近几年已取得进展,就现状而言,我国巨灾保险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巨灾保险还面临着产品不够丰富,保障覆盖率不足,承保能力未能有效释放,配套支持措施尚不完备等问题。
王国军指出,通过建立巨灾风险保障机制,并以其为指导,建立和完善现有的巨灾风险保障的法律与规章制度,成立配套的组织机构,最终实现巨灾风险保障机制的有效落实,是着力推进我国巨灾风险保障事业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
周俊华表示,当前我国巨灾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四。一是政策支持不足,巨灾风险具有一定不可保特性,亟需针对性的扶持政策。部分地区试点工作未能持续开展,导致保险公司难以通过跨地区统筹、跨时期积累对冲来有效平滑巨灾保险损失,阻碍了保险公司市场推广的积极性。
二是大众巨灾风险意识和购买保险意识不足。周俊华表示,在巨灾面前,社会公众过于依赖政府,对通过保险方式转移巨灾风险的认识不够,加上巨灾风险发生概率低,在灾前缺乏应对措施,而更多的依靠灾后的救助。
三是巨灾保险风险分担体系不健全。周俊华表示,目前我国巨灾保险风险有一定分散度,而风险主要集中在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巨灾风险的转移分散还局限在简单层次,巨灾基金、巨灾债券等高层级风险转移机制尚未引进和发展,整个风险分担体系缺乏资金,缺少放大资金、风分散险的机制。
四是巨灾保险技术深度开发应用不充分。周俊华表示,目前我国保险业尚未建立完备的巨灾风险数据库,灾害信息发布和统计不充分,相关信息不能实现共享,数据信息与保险的结合度低,专业人才缺乏,客观限制了保险业防灾抗灾的能力。
张楚莹同时表示,个体层面,企业和个人的风险意识不强,存在侥幸心理,容易导致众多标的缺乏保险覆盖;政策层面,缺乏充分的政府政策引导和财政补贴,易导致价格敏感度较高的企业和个人不愿意购买保险;渠道及科技创新层面,分销渠道和风险减量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不够充分,导致分销和风控的成本较高。
更进一步,张楚莹表示,在开发巨灾险产品时,保险公司还应精准定价、利用再保安排,从而控制经营波动性,做到商业可持续。“一是精确定价,考虑标的位置、占用性质、风险等级等多重风险要素,以避免逆选择。二是降低销售成本,提高风险保费在毛保费中的占比。三是通过风险减量服务,降低出险后的损失金额。四是利用再保安排,降低对巨灾风险的资本占用。”
保险产品种类还需不断丰富在此次由台风“杜苏芮”引发的灾情中,除人员伤亡、汽车等家财损失外,“涿州受灾书籍”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消费者既理解纸质书等一类产品不易承保,也希望更多商品被纳入风险保障范围,增强抗风险能力。
对此,王国军对记者表示,当前书库面对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比较多,风险和损失比较复杂,既包括洪水和火灾等,也包括潮湿发霉虫蛀等,还有图书贬值和滞销的市场风险。
“一旦发生洪水和火灾等事故,损失巨大,管理不当则有发霉和虫蛀的可能,贬值和滞销造成的损失则不易估量,且容易引发道德风险(投保人纵火烧书),所以保险公司为防亏损而逐渐提高费率,才有了今天这个局面。”王国军称。
经历汛情后,王国军表示,书库投保的积极性有大幅提升,对费率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增强。“藉此机会,应该会有那么一家优秀的保险公司招募真正懂得书库风险管理和图书市场的人才,组建属于自己的专业技术团队,协助各类书库把防控风险的工作做到位,同时提供物美价廉的图书保险产品,开拓出自己的一片蓝海。”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北极服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2016517号-19 联系邮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