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总是会用一个字“犟”。
比如母亲节那天,一些妈妈在群里说自家孩子,啥都好,就是脾气太犟了。
“早上天气有些冷,让穿一件外套,怎么说都不穿,结果下午回来就流清鼻涕了。”
(资料图)
“吃饭太挑食,一点青菜都不愿意吃,就是切成末,他也能一点点给你全都夹出来。”
“都说了不让在外面买三无的东西,一回家,兜里总有一些五颜六色乱七八糟的小玩意,你问急了,就说是其他同学给的。”
……
妈妈们的言语中,满是无奈和无语:明明是为了他好,他偏不配合,非要惹你生气!
那么,孩子为什么要如此“犟”,为了一丁点的小事,就是不愿意配合你呢?
一、不“犟”的乖孩子,其实内心很痛苦!
乖巧、听话,已成为我们评价孩子的一个简易标准。毕竟,不“犟”的孩子养育起来更省心省力些。
然而,一个孩子如果真的事事妥协,他的内心世界将会是怎样的呢?
《隐秘的角落》中14岁的朱朝阳就是一个不“犟”的乖孩子。
他学习成绩很好,经常考年级第一。
每次考完试,妈妈就让他拿着成绩单去找爸爸拿生活费,即便倍感羞愧和为难,朱朝阳还是会乖乖地去要。
爸爸为了保护与第二任妻子生的女儿,要求朱朝阳管爸爸叫“叔叔”,虽然感到委屈和不满,但朱朝阳没有反抗,依然选择默默地接受。
这样一个成绩优秀,懂事听话,能体谅他人的乖孩子,简直是所有父母都渴望拥有的“天使宝宝”。
然而,就是这样“懂事”的孩子,后面却变得让人很害怕:
他跟杀人犯谈生意,“敲诈”30万:看着同父异母的妹妹命悬一线却没有伸手去救;在警察面前作伪证;原著中,他还借他人的手杀死了小伙伴……
他是怎么变成一个“坏小孩”的?
母亲的强势,让他懂得了顺从和讨好;父亲的冷落和忽视,让他学会了退让和隐忍。他所表现出的“懂事”和不“犟”,不过是为了讨好别人,折磨自己罢了,
因为,他从来没有真正地被人爱过。
《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一书中说:“一个能够在内心确定自己被父母爱着的孩子,哪怕生活是贫穷的,遇到的困难是巨大的,只要内心保有爱的确定感,他就可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也会有自由表达自己可爱之处的勇气。”
但如果孩子在本该“率真自我”的童年时期,被迫放弃自我,那么,他的生命能量将会过多地消耗在应付他人上,而无法用于正常成长。
这种痛苦极为深刻,可能会成为孩子一生的厄运和诅咒。
张朝阳就是这样,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他一直在用极大的力量,压抑着自己的意愿。
他的妥协和服从,让他变得内敛又敏感,寂寞又冷漠,当遭遇的不公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他就会开始用另一种冷漠来反击。
因此,当一个孩子不犟时,我们不能只满足于他的懂事,更需要用心去看待他行为背后的用意,好好体味一下,这样一个小小的人,是如何在小心翼翼地躲避伤害,又是如何在苦苦挣扎着成长。
看明白了这风平浪静背后的波涛汹涌后,你就会明白,不“犟”的孩子,是多么地让人心疼。
二、真正犟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犟”这个词,通常是用来形容不听话的孩子,但仔细揣摩背后的逻辑,你会发现,孩子的“不听话”,不能说是孩子的错,很大程度上是父母为了彰显权威,在刻意地制造对抗,强迫孩子服从,却从未怀疑过自己提出的要求是否正确,行为是否越界。
孩子据理力争,就是想要获得自主权,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
有位妈妈是一位外企高管,很有钱,但她只要把钱花在自己身上,就会有一种负罪感。
因为她的母亲重男轻女,从小总是贬低她,说她没出息,穿衣服不好看,吃起饭来像饿死鬼……然后把所有的好处都留给弟弟。
因此,她从小就很“犟”,妈妈想让她早点辍学去打工,她就拼命学习年年考第一;大学毕业后妈妈想让她当老师,她偏偏去做了销售,因为赚钱。
现在的她事业有成,不仅为父母买了新房,还请了保姆,妈妈看到了她的能力,对她的赞许和重视,才逐渐多了起来。
她说,唯有获得父母的认可,她才能真正地摆脱内心的负罪感和不安,活得越来越爱自己。
听了她的故事的人,都为她感到心疼,如果一个孩子要通过独自承受很多痛苦才能获得父母的欣赏和爱,那这份爱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些,而且这样的爱,真的叫“爱”吗?
所以说,孩子的“犟”,其实是一种渴望被认可的表达,如果父母能够放下自己的倔强,看到孩子背后“犟”的诉求,那个抗争的孩子也就没有什么可争得了。
你不“犟”了,孩子也就没必要犟了。
三,敢“犟”的孩子,其实是父母的福报。
敢“犟”的孩子,生命受到的阻碍越少,越能活出自我,就越能成长得健康。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有一个案例:
两位妈妈各自带着女儿一起到公园爬山,两个小朋友走着走着,突然就手膝并用地在土路上爬行,妈妈在后面催促着让她们起身,她们不听,还在爬。妈妈只好强行把她们拖起来,一边帮忙拍土,一边批评她们弄脏了衣服。
时隔多年后,其中一个女孩突然提起这件事,埋怨妈妈没有好好地理解她。
那是她第一次爬山,她走着走着就觉得好奇,明明是在“走”山,为什么要叫“爬”山呢?为了让自己真正地“爬”山,她决定四肢着地爬一爬,结果刚爬了几下,就被妈妈揪起来了,真是扫兴。
女孩说:“大人总是没有耐心问问我们为什么要那样做。自己不爱动脑筋,还喜欢干涉小孩,最后还怪小孩不听话。”
她说的话太有道理了,既然是爬山,为什么不能“爬”呢?衣服脏了可以洗,这么有趣的一次爬山体验给破坏了,才是一大遗憾啊!
如果没有这次反驳,这个心结留在孩子心里解不开,她该多么苦恼和不安!没有这次抱怨,妈妈就错过了自省的机会,又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多少的障碍和麻烦。
仔细想来,几乎所有的亲子冲突都能反映出家长的问题:对孩子干涉太多,又缺少认可和理解。
所以,多给孩子一些空间吧,他的人生,本该由他来体验和主宰。多给孩子一些认可吧,他的“犟”是在呼唤爱和理解。
允许孩子“犟”,我们才有机会共同成长。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北极服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2016517号-19 联系邮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