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热消息:没收学生手机泡水盆,“毁灭式”做法解决不了问题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时间:2023-05-11 02:02:41

讲台上放着一盆清水,里面静静地“躺着”几部手机,不时还有学生亲手将手机放到盆里。最近,贵州贵阳某中学老师“处置”学生手机的方式引发热议。

对此,该校老师表示,这些都是真手机,学校对学生使用手机管得比较严,开班会说过这件事。而且,这种处理方式已经征得学生家长同意,家长表示把手机摔了都可以。该老师称,考虑到摔手机影响不好,就采用了水泡的方式。


(资料图)

锤砸、泡水……近些年,类似对手机采取“毁灭式”处理的方式并不鲜见。此前,河南信阳一学校还专门组织一场颇具“仪式感”的集体砸手机活动,让学生走上升旗台拿锤子砸手机。

担心学生自制力有限,因沉迷手机短视频、游戏而不能集中精力学习;预防学生“屏幕使用时间”过长而导致视力下滑;避免学生因过度使用手机干扰正常教学秩序……可以说,学校希望加强学生在校手机管理的初衷无可厚非。教育部办公厅在2021年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也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不过,上述通知同样也要求:学校要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一味将手机视为罪魁祸首、洪水猛兽,以至于要用“毁灭”的方式以绝后患的做法,显然有些过激了。

手机本来就是一个中性的工具,它可以用来联系亲友,查阅资料,阅读电子书,也可能带来手机成瘾等隐患。在信息化社会,很少有人能与手机“绝缘”,学会合理、适度使用手机,本身就是一项基本素养。比起极端地毁掉手机,这才是学校教育应当着力引导的方向。

而且,从教育效果上讲,不管是锤砸手机,还是让手机泡水,都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生完全可以拿一台不太用的备用机“糊弄”交差,也可以在失去手机后,偷偷投向其他易成瘾事物的怀抱。只是“迁怒”于手机,却不引导学生提高自律意识,显然是将问题简单化了。

同时,强制“毁掉”手机的做法,也有违素质教育的本义。在贵阳涉事中学“泡手机”一事中,老师称此举征得过学生家长同意。可是,学校是以怎样的方式征求家长意见,是否兼顾了所有家长的意愿,是否存在有家长“被同意”的问题,都要打上一个问号。

要知道,现在一部手机动辄花费上千元,把手机放进水盆里,就意味着真金白银打了水漂,这恐怕是走向了“惜物”理念的反面。而现实中,不少家长出于担心孩子“被针对”“被特殊对待”等顾虑,往往不敢直接站出来反对学校提议。更何况,哪怕家长全部同意,无视学生想法就毁掉其财物的做法,也缺乏对学生的基本尊重,很容易引发未成年人的叛逆和抵触心理。

理想的教育,应该以人性化管理为基础,引导孩子学会自我控制,懂得自主、科学地进行时间规划,而非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震慑”“警示”。

关于手机管理问题,此前一些学校的创新性探索就值得借鉴。比如,上海桃浦中学曾召集学生召开《手机使用管理》听证会,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在学校使用手机的利弊,通过让学生民主参与,出台“在校手机”使用管理方法;福州三中则每天划定一小时作为学生的手机使用时间,同时实施“梦想申请单”制度,即学生可以通过主动申请一周不玩手机,获得向年段长提出一个合理“小要求”的权利。

此外,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展开调查研究,从传播学、心理学等层面入手,深入剖析短视频、手机游戏等让人沉迷的原因。如此,才能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真正学会做手机的主人。

也许,相比于锤砸、泡水等暴力“摧毁”方式,这些做法更能让学生产生自我价值感,获得被尊重、被激励的正向感受。手机也不再会成为令人头疼的校园“老大难”问题了。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北极服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2016517号-19   联系邮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