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退役军人
每次出门在外,王敏最惦记的,就是试验田里那些庄稼。通过种地、试验,探索出新的技术,然后进行推广。这项工作,王敏干了26年。
王敏是一名退役士兵。在部队,他是“耳听六路、眼观八方”的通信兵;在地方,他坚守在乡村的田野里,用军人的坚韧和担当,闯出了一片天地——2019年获得“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称号,2021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前不久,王敏被中宣部等部门联合表彰为2021年度“最美退役军人”。
把先进技术普及开来
苦练军事技能,跳出“农门”,不再受田间劳动的苦,这曾是王敏在部队最大的愿望。然而,服役5年之后,他复员返乡,又一次跳入“农门”,成为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农机局的一名农机技术员。
面对农业技术,王敏是一个“门外汉”。可经过部队历练和培养后,他觉得,这不就是从一个战场到另一个战场吗?
他把心沉下来,跟着老技术员奔波于田间地头。农民只管自己家的地,他却要跑无数家的地;农民只管自家的种、收,他要到各乡镇反复地示范种、收;农民忙活一天,晚上回去可以喝杯酒解乏,他劳累一天,还要把白天的所得记到笔记上……
“农业技术是一门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几年下来,王敏总结道,在指导群众实际生产过程中,每个技术人员都必须参与生产实践,必须现场解决各种技术问题。
2012年2月,王敏担任埇桥区第一农机化技术推广站站长。他走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春玉米精量播种现场会。
王敏经过研究发现,农民种植玉米,两排玉米之间的行距一般在30—40公分,但这个距离较窄,在机械操作时多有不便。在试验田里反复研究试验和测算后,王敏提出,把两排玉米之间的行距统一调整到60公分,同时通过缩小种植间距,既保证了同一亩土地上种植的玉米株数并未减少,又提高了播种效率。
为顺利推广新技术,一连好几天,他一直在反复默背:一亩地播多少,行距多少,株距多少,播深多少,化肥使用多少……精量播种现场会如期召开,他就像“小学生背课文一样”,对着一百多人进行技术讲解,一直讲到乡亲们接受。尝到甜头后,王敏开了一个又一个现场会,向大家推广新技术。
仅精量播种这一项技术,每年播种面积达240万亩,帮助农民节约耕种成本近9000万元。王敏还探索了秸秆全量还田技术。这一技术在安徽全省推广,仅2016—2018年就累计节约成本7419万元。
带动更多人走向富裕
提起王敏,二卜乡葛林村村民雷修春有说不完的话。2013年,雷修春成为王敏帮扶的科技示范户。从那时起,王敏就老往雷修春家跑,雷修春有事也常往站里跑。
从流转土地、选购机械到完善制度,王敏都手把手帮助雷修春。在王敏的支持下,雷修春建成了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在耕、种、管、收各个环节,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操作。他成立的合作社成为省级农机示范社,流转土地从原来的500亩发展到1500亩,带动一大拨农民走上致富道路。他生产的“春雨”牌玉米成为宿州市驰名商标,年收入近200万元。
在王敏的鼓励下,一批批农机合作社和“职业农民”涌现出来,耕种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起来。从2012年至今,全区涌现2000多户农机科技示范户,农业新技术、新机具得到普遍应用,埇桥区连续5年获得安徽省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绩效考核第一名。
2020年6月,凭借在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组织上的专业优势,王敏被组织安排到区属国企兴农供销集团公司任副总经理。虽然岗位变了,但王敏仍然天天往试验田跑,天天为“三农”服务。他负责在埇桥区夹沟镇湖疃村建设全程农事服务中心,目前已完成冷库、综合服务中心、烘干塔建设。
王敏说,20多年了,作为一个农技工作者,他始终把自己当作农民。他希望自己和所有的农民朋友肩并肩、手拉手,让大地越来越丰收,让日子越来越幸福。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北极服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2016517号-19 联系邮箱:514 676 113@qq.com